(4)在求知意欲不被隔断而能贯彻始终的情况下,吾人必亲身履历去求知,由是知行互相穿透并进,真知即实行,知识才能由口耳谈说的粗知(二手知识)不断深化为真实深刻的真知(一手知识或自得之知)。

故《大传》曰:君有合族之道。由亲之统言,则天子、诸侯之子,身为别子而其后世为大宗者,无不奉天子、诸侯以为最大之大宗。

开启创新发展方式新征程

(64)(65)毛奇龄:《大小宗通绎》,《清经解清经解续编》第九册卷十,第92—93页。⑥关于现代学者对宗法的误解以及对宗法的重新思考,参见陈赟:《殷唯有小宗,而周立大宗:关于商周宗法的讨论——以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为中心》,《学术月刊》2014年第11期。大夫、士以下皆以贤才进,不必是嫡子,故宗法乃成一独立之统系。故曰:‘公子之公孙,有封为国君者,则世世祖是人也,不祖公子。常宗者,《大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是也。

公子为大夫,所食采地亦自立所自出宗庙,其立先公庙准礼,公子得祖先君,公孙不得祖诸侯。陈立对降服之义有如下的解说: 周制降服凡有四。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

好像某甲的目光被面包店橱窗内惹人垂涎的面包所吸引,必是他有个想吃的意欲,或纯粹出于好奇的意欲,甚或其他的意欲。可见,正是因为明白在认知者认知能力结构中意与知俱起、身心意知物是一件,阳明才坚定不移地肯定知行合一说。诚如研究者已指出,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在程伊川、朱子的启发与影响下对程朱的批判与颠覆。对此,我们有理由批评他并未真正具有道德的知,并未真正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因为道德的知本有的规范力量(special binding force)不起作用,而这是由于他误把关乎道德的理论或命题知识当作道德的知。

黄敏浩:《耿宁的阳明良知双重意义说的检讨》,《国际儒学研究》,第25辑,2017年12月 (93)(94)(95)《传习录上》,第4、4、5页。换句话说,就是他本心自己知道自己(第253—254页),而两者的关系是此智(量智),元是性智的发用,而卒别于性智者,因为性智作用,依官能而发现,即官能得假之以自用。

开启创新发展方式新征程

(4)在求知意欲不被隔断而能贯彻始终的情况下,吾人必亲身履历去求知,由是知行互相穿透并进,真知即实行,知识才能由口耳谈说的粗知(二手知识)不断深化为真实深刻的真知(一手知识或自得之知)。他最常举的例子是箭手射箭,箭手必须完全依靠其技艺能力把箭射中目标,方能说是展示了射箭(的活动或知识)。吾人既不应流于口耳谈说以为知,则学亦当如是。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这里切戒望文生义,或以为阳明在讲实践或技艺知识的学习,或以为阳明的知行合一只适用于实践或技艺知识。

其实这些事例主要是关于道德的知,阳明弟子徐爱初闻知行合一时就提出,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93)。明乎此,便不难懂得c条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的意思,此即知包括求知意欲(即行)乃求知活动的头脑或引导,而行(即求知活动)乃实现知包括求知意欲的过程或努力。第二个A是熟练(adroitness),即认知者的能力,如能恰当解说形成知识的证据。即使箭手既技艺熟练且射箭中的,但箭却可能是因中途被风先吹歪后又吹正才中的,此亦很难说是在展示射箭,因为不具适切性。

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进入专题: 王阳明 知行合一 。

开启创新发展方式新征程

而牟宗三之所以说良知坎陷其自己为认识心,则是想强调在道德融摄知识中,知识仍有其独立的地位。毋庸讳言,这些话确很易教人误以为理只在心内,实则他想强调的是不可外心以求理。

(2)必须承认,耿宁敏锐地注意到阳明是在提出致良知之后才经常申说良知自知之义。(第85页) (49)Ernst Sosa,Epistemology,p.71. (50)《朱子全书》第14册,第298页。尽管阳明言志,几乎全是道德意义的(即顺孟子说立志、持志),但意与志的精微区分,亦适用于其他的知。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首先,从一般意义上说知行不合一,实无异于将知与行视作两事。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

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大凡一成知识系统,便须客化而静化,静化而置定之为一‘是。

(87)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第231页。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

很明显,阳明的致良知并未偏离知行合一的思路,反而是充实了合字的工夫意义。而记录于《传习录下》的s条,不正明白表示阳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已从对病的药转为致良知工夫。

君尝谓知便是行,向日登楼,云不至楼上,则不见楼上之物。(35)《朱子语类》卷69,《朱子全书》,第16册,第2308页。(48)然亲身履历非是泛说的意思,像说是我在读书、我在听讲、我在求知,如此则有甚么不是亲身履历。故我们会接着考察道德的知与其他的知的不同以及它如何是知行合一的。

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若谓粗知温清定省之仪节,而遂谓之能致其知,则凡知君之当仁者皆可谓之能致其仁之知,知臣之当忠者皆可谓之能致其忠之知,则天下孰非致知者邪?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

(79)(81)(83)《答欧阳崇一》,《传习录中》,第80、80—81、81页。而对于良知自己决定坎陷其自己而成了别心因之而成知识系统则忽而不察矣。

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这样一种反思在王阳明看来已经属于本原知识的实现了。

(44)例如,最初的求知意欲是想研究长安,则在问人、查地图、找资料而获得较粗浅的知识后,可以因不满足而强化为想作更深入的研究,并展开为求更深入研究的意向性行动。y条补充道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见得原是一个头脑,则虽把知行分作两个说,毕竟将来做那一个工夫。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例如,(a)问致知涵养先后。

必须注意的是,道德心所作所知的核心道德判断乃是与好仁恶不仁的道德情感俱起。如是它无不自足,它自足而欣悦其自己。

亦须一时并了,非谓今日涵养,明日致知,后日力行也。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即如来书所云知食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96)《传习录下》,第133页。